作者图,曾在条件处、行政处、基建办、物业工作
新园区建设是西安光机所60年发展史册中的一座里程碑,虽然只是薄薄的一页,但却值得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它为我所在新世纪的发展腾飞搭建了平台,夯实了基础。
为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新形势,满足我所科技创新、学科布局、人才培养和承接国家重大任务的迫切需求,打破老园区场地有限、科研生产用房无处扩建的制约瓶颈,特别是由于老园区地处車流拥堵的主干道边,震动太大,致使空间光学等研究室很多试验工作只能在后半夜进行,严重影响了科研进度。根据院党组关于“建设一流园区”的会议精神,时任所长相里斌与所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审慎果断、不失时机地做出了不等不靠、自筹资金建设新园区的重大决策。
这是我所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设计。新园区征地275.763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单体建筑17栋。经过各项报建审批和招投标程序后,确定办公楼,图书楼,瞬态光学科研楼由中国中天建设集团承建,陕西华茂建设监理公司监理;其它楼栋由陕西省第十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西安航天建设监理公司监理。至此,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2003年6月16日正式开工后,两路建设大军南北夹击,齐头并进,既有竞争又不影响,无形中促进了工程质量进度。经过两年四个月奋战,于2005年10月整体交付使用。
所领导对新园区建设极为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基建办公室。相里斌所长几乎每周都去施工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并多次陪同科学院和地方政府领导视察新园区建设。原所党委书记彭文达、付所长周金平和付书记朱继贤都曾参与前期论证决策工作。时任付所长吕建成、刘书龙先后主管新区建设,杨正科任基建办主任。同时招兵买马,搭建班子,我也在此时有幸参与了新园区建设工作。
组建的基建办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很快制定了一整套包括基建人员岗位职责、廉洁公约、财务审核付款流程、每周基建和监理例会制度、甲方代表驻守现场职责等规章制度,并在此后的实际工作中一以贯之,从管理层面保证了新园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为将提高质量、降低造价、加快进度、保证安全这一基本原则贯彻园区建设始终,基建办采取了多项措施,工程所需的主材、设备等均由甲方采供,空调、洁净、装修、绿化等分项工程单独招标选择专业施工单位;召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把图纸中发现的问题答疑会商,逐一解决,避免因误差造成资金、工期浪费;单体建筑分期展开,以便交叉作业,避开雨季,就近堆土,减少土方外运外购,尽量用现场土方回填基坑;与监理共同把关,严格审核变更签证,减少人工、材料等费用超预算支出等。
我与任勇、王恩东与姜振权分别被派驻十一建和中天公司现场代表。其他三位同志留守老区,负责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施工、18号住宅楼前期准备和材料供应工作。杨正科主任则把主要精力用在新区建设上。他除了每周一主持基建工作例会,听取进度汇报、处理棘手问题、布置本周任务、提出具体要求以外,大部分时间与我们驻守新区工地,参加每周二、周三两个监理例会,及时发现问题,商定处置方案,确保问题不堆积,施工不误期。
当年的新园区一片荒凉,草高及腰,野兔欢跳,只有311,313两路公交可达。我们去现场工作,真有点儿壮士出征的感觉。当施工单位清除荒草,搭建起两排铁皮房后,我们才有了安身之处。那些日子可谓激情燃烧的岁月,每天早出晚归,干在工地,吃在工地,有时加班晚了就住在工地。夏热冬寒,蚊叮虫咬,磕碰创伤,我们都习以为常。每逢节假日,大家轮休,保证施工不停甲方不离现场。可以说,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勤奋踏实,甘于奉献,就是我们每个建设者的精神风貌。每当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封顶竣工,每当一批批各方人士视察参观,交口称赞,我们心中就有一股荡漾的自豪与骄傲!
岁月如流,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快20年过去了,当时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仍然在脑海中浮现。退休后,每次去新区开会,我都愿意登高看看,到处转转。当年栽种的树木花草已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新起的几栋大楼,捷报频传的科研成果,都令人无比欣喜,更令人由衷赞叹当年决策者的好眼光、大手笔。
值此西安光机所60华诞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西光所的衷心祝福!更期盼我所在新开启的征程中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