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所庆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西光记忆-我与西光所的故事19】赵宝升:风雨兼程三十年——忆西安光机所威海光电子基地

发布时间: 2022-08-10

作者图  

   威海市,别名威海卫,山东省地级市,位于胶东半岛东端,东、南、北三面滨临黄海,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遥相呼应,西与烟台接壤,南与青岛毗邻。威海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1898年被被英国占领,1930年回归我国。解放后隶属烟台市管辖的县级市,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战略意义重大,我国北海舰队的一个支队,长期驻守在威海刘公岛。与其说威海市是一个城市,不如说它是一个军港。长期以来,他严格控制外来人口的流入,因此信息闭塞、工业经济落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特别是在沿海城市设立经济特区取得了辉煌成绩,1987年,国家批准威海升格为山东省地级市,下辖环翠区、文登、荣成、乳山等四个县级市。由于威海海岸线曲折绵长、光照充足,适宜于海产养殖和果品种植,渔业农业经济十分发达,其中几个县级市都是我国百强县,但是由于长期的封闭,科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威海升格为地级市后,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威海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990年由科技部、山东省、威海市三家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报告,当时的政治局常委、副总理宋平,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宋健都是威海人,他们积极支持家乡的建设,19913月“威海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当时国家级的高新区全国仅有四个,西安当时还没有成立高新开发区,现在的西安高新路还是大片的麦田。威海面临的困难是,当时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所科研院所,也没有一所部属国资企业,初期招商引资的任务十分艰巨。首先他们瞄准了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中国科学院1986年实行改革,科研任务、科研经费大幅锐减,大部分科技人员分流下海,经商办企业。当时西安光机所大胆改革、兴办企业的举措得到了科学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在科学院享有盛誉,于是威海市委市政府两大班子多次亲临西安,为我所抛出了橄榄枝,他们热情邀请我所去威海设立窗口、开办企业,当时我国仅有深圳、珠海、海南和厦门被国务院批准为“经济特区”,据传威海将成为我国唯一一个北方的经济特区。威海市政府为我所在土地、户口、人事关系等提供了十分诱人的政策优惠。时任所领导班子多次派基层领导、科技人员专程去威海实地考察。当时去威海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西安乘火车到达青岛,从青岛乘长途汽车到威海,大约需要两天时间;还有一条从西安乘火车到济南,从济南换乘火车到烟台,从烟台乘汽车到威海,需要三天时间。我在1991年分别随同时任副所长赵葆常,前党委书记姜长贵,分别沿烟台、青岛两条线路去威海考察,开发区区域已经划定位于环翠区古寨路以西沿海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该区域仅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分校已建成部分教学楼,部分还在筹建,除此之外没有一座楼房,全是低矮的村舍和农田,还有一片片放羊的荒滩,从城市边沿的古寨路以西的路面还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古寨路距离市中心仅有2公里,那时威海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仅仅是一个县城的水平。但是山东的干部具有豪迈的魄力,他们热情好客雷厉风行,为我们勾画出未来的发展蓝图,利用沿海沿边的地理优势,实现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后来短短几十年威海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经过我所党委的研究讨论,最终决定建立“威海光电子基地”,也得到科学院领导的支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前任院长卢嘉锡院士亲笔题写了“威海光电子基地”牌匾。1990年底我所在古寨路以西,文化中路南北各征地两块,南面7亩地作为生活区,北面9亩地作为工作区。

威海光电子基地征地 

  建立“威海光电子基地”,一开始做什么产品?长期目标是什么?所里决定成立“光电器件事业部”、“微通道板(MCP)事业部”,“电致发光事业部”,我是光电器件事业部主要负责人,主要产品是“X射线像增强器”,主要用户是“深圳恒通有限公司”,他们的主要产品是“手提X光机”。“MCP事业部”主要为事业部提供部件。威海三面环海一面临山,空气质量优良,是制造真空光电器件绝佳的环境,长期目标拟发展为类似日本滨松公司那样的世界著名光电器件公司。 

   1991年春节刚过,姜书记(已离休)带领我所基建人员进驻工地开始基建。我所要在威海建立窗口的消息一传开,得到威海当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报名应聘者纷至沓来,在威海市科委的推荐下,我和张继康老师去威海进行面试,经过严格选拔,招收了李强等当地五名高中毕业的年青职工,同时在西安招收了何思秦等十几名年轻职工,这些新职工于19914月到10月,在我所经历了半年的电真空技术和工艺的业务培训,并在欲设立的“三个事业部”进行了实习。 

图左:姜长贵、图右:侯洵   

图左至右:吕建成、张济康、胡寒萍、姜志超、赵宝升 

   不到一年的时间,基建主体竣工,从我所调配的三个事业部需要的大批设备从西安装箱运输,那时的公路等级很差,从西安到威海需要45天时间才能运达,我所大批人员是1991年底~1992年初奔赴威海的,当时所里后勤、财务、研制工厂给予大力的支持。我是19926月正式抵达威海,当时的总经理是侯洵所长兼任,副总经理是肖正祥,对于一个学外语出身的肖老师长期担任所办主任,要经营一个高科技企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和光电器件事业部的新老同志一起,最初的主要工作是车间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安装调试仪器设备,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大城市根本不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都遇到了,比如长达三、四天的停水,洗漱上厕所都成了难以克服的问题;实验室用电是农网的电力,电压上下波动高达100多伏,许多工作难以开展,仪器设备经常被烧毁;实验室周围还是草地,居然有一天在实验室发现了一条巨蛇;城市的公交交通间隔一个小时一辆。处于大开发的威海,大部分道路尚未硬化,遇到下雨泥泞难行;一到夏季遇到暴雨和海水涨潮,洪水倒灌,一楼车间和地下室设备常常被淹;到了冬季,几尺深的大雪堵住了大门,在寒冷的海风中十几天都难以消融,从生活区到工作区短短的路程,步行都十分艰难。 

  以上图片为建设中的基础设施    

   基地飘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后来国家并没有将威海变为经济特区,反而开放了北方所有的沿海城市,威海的地域交通优势和工业基础远远不如山东青岛、烟台等老工业基地,加之市场风云变幻,深圳恒通公司经营不善而倒闭,我所自行开发的“手提X光机”由于技术不成熟未能成为产品。三个事业部先后停工停产,许多技术人员辞职调离,经济运行十分困难,威海光电子基地处于孤军无援之境。从1993年到1998年的六年时间,先后更换了三任领导班子,他们相继艰苦创业生产自救,先后生产过附加值极低的“碘钨灯”,以及和个体户竞争的“霓虹灯”,“灯箱广告”,威海常年风大浪高,高空作业非常艰难,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就有一名职工从施工工架上跌落而造成多处骨折,经久难愈。

 

  以上图片:职工艰苦创业生产自救   

  1999年春节刚过,我被所领导任命为总经理,我当时年届不惑,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难,毅然决然又回到6年前创业的地方,和大家重新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创业,当时留下了的二十多名青年职工,全部是高中学历,技术力量薄弱,银行账面只有不到一万元,发工资都是问题。几个月之后,相里斌担任所长,得到了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和大家一起,绘制蓝图,建章立制,首先恢复了几乎全部停顿的“X射线像增强器”生产设备,停顿六年的大部分真空电子仪器设备都处于瘫痪状态。设备恢复后,继而开始研发生产,对于没有一名大学生的企业要恢复生产这个高科技产品,其难度可想而知!

 

  图左赵宝升、图右相里斌 

  图示:威海光电子基地职工合影  胡宝文摄 

  同时,我利用西安光机所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力量,我亲自挂帅组织科研人员,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终于在一年之后开发成功了“手提式X光机”并形成系列产品,2001年,我担任了光电子学研究室主任,将在西安开发的“手提式X光机”全部图纸和技术转移到威海,在威海光电子基地成立市场部,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我担任总经理期间,2001年,前中科院院长、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周光召先生亲临“威海光电子基地”考察,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侯洵院士、相里斌所长、赵卫所长、马彩文所长(时任副所长)、孙传东书记(时任所长助理)等各届所领导先后莅临考察指导,鼓励关心威海基地的发展。李强、何思秦、张鹤松等一批主要骨干同事,带领各事业部的同志坚定不移艰苦创业,献言献策并以身作则,从产品成本控制、质量提升到市场开拓,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的成绩,使该产品几十年经久不衰,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价值,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不断提升。2003年,俄罗斯人质事件之后,“手提X光机”被我国作为援助俄罗斯的医疗器材,获得了重要影响! 

  图左至右:杨正科 马彩文 赵宝升 李强 

  2014年我卸任了总经理,何思秦同志继任,现在是李强同志担任总经理,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目前的经营业绩大大提升,发展态势良好。

光电子基地大楼

光电子厂房大门

超净室镀膜机

立式氢气炉

2020年职工参观龙山革命纪念馆

职工参观郭永怀故居 

  时逢我所六十周年庆典,作为我所投资的“威海光电子基地”也进入“而立之年”,初期创业者,很多老专家已进入耄耋之年,一些专家已退休赋闲,尚在坚守阵地的当年的年青人,都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如今的小渔村已巨变为经济繁荣、高楼林立、商贾云集、交通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今非昔比,不由得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寥寥短文记载着往昔的情愫!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