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图
我1980年毕业到光机所第九研究室,当时九室主要从事大型国防建设的设备研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做设计没有计算机、更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所有研制工作全部是靠一张绘图板加丁字尺、铅笔一笔一画完成的。因为技术落后导致设计人员工作量很大,白天大家都忙于研制设备分析、讨论及其它事情,主要设计工作几乎都是晚上加班加点完成的。当时的第九研究室结构组有佟恒伟、熊仁生、朱文开,周仁魁,王胡顺、牛荣祥、李淑珍、等老一辈科研人员,他们在工作中奋力拼搏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想方设法的解决研制工作遇到的困难,为中国的国防工业默默奉献青春并起到榜样的作用。在老一代科研人员的言传身教带领下,我也很快融入到这个大集体并成长起来,和他们一起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填补空白。
基地做外场实验
去过许多靶场,经历了很多有趣、有惊无险的事情,有些事情令我终生难忘。大约是1985年深秋,我随“112”任务组到空二基地做外场实验。112高速经纬仪是光机所研制的第一台/套大型靶场跟踪测量设备,所里对这个任务非常重视,外场实验带队的是当时的姜长贵书记。80年代中期,外场实验的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实验队住在战士临时腾出的营房里。大家住的是大通铺,厕所是那种在外面的公共旱厕所,连洗脸刷牙也需在门外的自来水管排队接水。这是我第一次随老同志去外场,第一次见到茫茫戈壁滩。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地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11月份天气已经非常寒冷,有一天中午饭后我将刚洗好的蓝大褂拿到外面,打算晾到铁丝上,衣服刚搭到铁丝上就被冻住了,我赶快用手去抓铁丝上的衣服。结果我的手指头就像被胶水粘到铁丝上一样,我急忙大喊一声“哎呀”这时一同去外场的东振业师傅正好端了一个大搪瓷缸准备去接水,听到喊声立马回头说“不要动”快速跑到水管边接了一缸水对着我的手浇下去,我赶快把手从铁丝上挪开。东师傅告诉我:如果强行将手从铁丝上收回,后果就是手会被撕掉一层皮。但这只是外场实验中一个小插曲。
1985年参加112外场实验
1992年新疆库尔勒GJ341外场
记得有一天我们跟踪测量的目标突然失控,原本应该向东飞行的目标朝着我们头顶的方向飞过来了,当时我懵懵的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只听见姜长贵所长大喊一声“卧倒”我下意识就地抱着头蹲在地上,眼睛还往头顶上方瞄了一眼,只见目标从我们点位上方呼啸而过,距我们点位前方一公里左右爆炸。那时年轻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光阴似箭,转眼20多年过去,期间我参加过许多国防科技任务及外场实验,转辗海陆空许多实验场,成为国防科技建设中的一名的老军工。
结构组获得先进集体合影
随着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部署要求,2002年左右光机所和着时代的步伐开始迈向航天事业及深空探测领域。我有幸参加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和“环境一号监测卫星”等航天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与光机所一起成为航天新兵。从地面探测设备到深空探测设备的研制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特别是航天运动部件如何在太空中保持润滑和重复定位精度,深空探测元器件如何防止太空离子辐射等方面诸多未知新问题。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一切都要重新学习。在相里斌院士和赵葆常所长的带领下,我不断向航天经验丰富的单位请教学习、钻研、克服重重困难,解决航天运动部件在太空没有润滑的情况下精准定位复位,元器件在深空探测中防止粒子辐射等问题。2007年10月20日“嫦娥一号”顺利进入月球轨道,传回清晰月球表面图像。2008年“环境一号监测卫星”和其余几项我参与航天载荷都成功发射上天并圆满完成任务。
岁月如梭,弹指间50多年过去了,我也退休了但目前还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继续发挥余热。今年正逢西光所建所60周年,我看到一代代西光人用他们的青春岁月前仆后继;“从两弹一星到国防建设,从浩瀚星空到万米深海,从神舟揽月到火星探测再到天问出征”到处都留下西光人向全世界展示的一幅幅雄壮秀美的画面。
我爱西光所,它是我挥洒青春和汗水并一同成长的地方。在光机所成立60周年之际,我把自己和光机所一同成长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并衷心祝愿西光所的明天更美好!在“追光逐梦”的道路上再创辉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