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产仪器的困境

发布时间:2023-04-24|【      】

[video:出路]
  李昌厚教授是干了一辈子分析仪器的老仪器人,他对国产仪器的困境看的很准,我们把他的看法概括介绍一下,一共有11个,不分先后都很关键。
  第一个是品控不行,研发是能研发的,但是做出来质量不稳定,容易出毛病。这是因为相关企业的战略眼光、专业眼光还有品控意识比国外的企业差得远,这导致用户没有安全感,不如直接买国外的省心,这是最简单但是最致命的一个直接原因。
  第二个,实用性专利满天飞,开拓性专利极少。在中国每个行业都是这样,无利不起早。
  第三个和第二个相反,研发完就搁置。其实国家在“九五”以来投了不少钱,但都放在了研发环节。很多人发完了论文、申请完了专利、完成了任务就不管了,这些成果能不能进入市场赚起来根本没有人负责,产学研是连不起来的。
  第四个,预算转化效率低。单看分析仪器的话,国家经费投入以每年20%左右的比例增长,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实现产业化的不到5%。可以这样理解,这些预算都用于搞支撑了。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成果转化率是80%。第五个,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落后,工业化水平低,有些甚至是特别简单的通用技术不过关,导致整个仪器不行。比如密封技术、焊接技术,这就牵扯到整个工业生态的水平了。
  第六个,有些企业没有工艺科,或者工艺科里面往往就一2个人凑数,这导致有些大型仪器能设计出来,但是造不好。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台国产仪器的后背板上就出现了4种类型的螺丝钉,有十字形的、一字形的、头部凹进的、头部突出的,这种小事可能会导致大问题。
  第七个,是附件不够。例如进口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近70种附件,而我国同类的最好仪器的附件最多的是30种左右,连最常用的也就是最重要的微量比测皿很多厂商也不提供,可能根本就没有人研发。
  第八个,配套软件不行。90%以上的用户对国产分析仪器的软件不满意,比如连最简单的断电保护都没有,分析仪器遇到断电是很正常的,没有断电保护的话就像做PPT没存一样。还有算法、界面友好度、处理速度、控制功能等等都要差一些。
  第九个,低水平重复研发、价格战。这个很好理解,哪个行业不是这样的?我国有10家左右的公司从事质朴仪研发,但谁也不理谁,都在重新发明轮子,在最低的水平上关起门来较劲。价格战方面有一个例子,一台全自动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原材料成本在2万5到3万之间,市场价一般在7万5以上,但是当时有些公司曾经以4万块钱的低价倾销。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出口价本应在2万美元以上,但有的企业曾经以1万美元的半价抢订单。
  第十个,一种熟悉的安全思维。李商厚认为,目前我国的基础型、常规型、普及型的分析仪器很多已经可以跟国外的同类机器抗衡,完全够用。但地方政府和企业采购还是会采购国外的,因为这样不出错。根据仪器信息网2020年3月10日报道,关于疫情期间定量pcr仪采购中标信息中,在111台的公开招标中,以赛摩飞、罗氏伯乐为代表的进口品牌仍然占据绝对多数,采购台数占比超过95%。而国产品牌中,仅有上海红石和西安天龙两家共中标三台仪器。PCR仪并不是冷冻电竞那种超级仪器,但还是习惯采购国外的。5000多万的钱国产企业拿不到,凭啥去研发呢?

  最后一个,招标标准被国外品牌故意拉高,驱逐国内品牌。有些国家爆款仪器招标项目、标书的制定,是由一些没有仪器专业背景的人根据一些僵化的指标来照搬的。简单说就是,很多外国公司的仪器在99%的主流功能上都不一定比得过同价位的国内仪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