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西安高新区的“科技防疫”手段,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厚积薄发,正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的一次视察。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光机所视察,他讲道“看了西光所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有了依据”、“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所以还要讲自力更生”。
五年来,西安高新区、西安光机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硬科技“策源地”、“聚集地”优势,不断深化“硬科技”理论研究,强化“硬科技”宣传,发布“硬科技”白皮书、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推动“硬科技”影响持续扩大。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强调,要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2018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要突出“硬科技”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对“硬科技”发展作出部署。
《新闻联播》报道13次,中央媒体报道近千次,学术界广泛参与“硬科技”研究,中科院更是立项 STS 计划开展专项研究……
“硬科技”从西安高新区诞生,逐步扩大到西安市层面,再到陕西省,再到“花开全国”,现已正式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在全国科技发展中的宏观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也是对科技实力的一次现实检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怎样的防治才是科学的?一系列防控举措又如何精准实施?在西安高新区的疫情防控战场上,“硬科技”正在大显身手、各显神通,为助力疫情防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安蓝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空军军医大学等150余家高校、医院及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多种肽类新药,在抗击疫情期间,企业快速组织团队推动抗新型冠状病毒多肽抑制剂及保护性肽疫苗产品研发,靶向治疗方案已得到国家科技部高度关注。
赫斯(西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国家一类抗病毒新药和病毒检测仪器。目前,企业已经完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前药及其代谢后活性产物样品制备,并已委托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10家机构进行抗病毒活性检测。
陕西脉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建30多位博士和硕士的研发团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病原微生物基因关键片段引物设计、检测试剂盒冷冻干燥工艺体系,快速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中试,实现了病毒检验的便捷性,适合于在各层医疗和检测机构使用,第一批产品已投入临床检测。
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由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崔亚丽教授团队创办,面对疫情奋战科研一线,发挥团队优势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围绕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和应用产品集成创新的专利集群,研发的新冠病毒蛋白检测试剂盒已完成样本和同类试剂盒比对,各项检测性能优于同类产品,同时与检验机构合作并已开展企业复工人员筛查工作。
西安罗塞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以世界领先基因科技企业高管和下一代测序科学人物为核心的精准健康管理产业化团队,在抗击疫情期间,凭借国际基因测序企业联盟的技术优势,快速组建了核酸检测筛查团队,已陆续为抗击疫情一线人员展开核酸检测服务。
西安中科微光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心血管OCT设备,实现全球最小0.86毫米直径,血管成像仪“扎针神器”已经覆盖国内200多家医院,此次武汉战“疫”中,该“扎针神器”有效解决了肺炎患者-医务人员静脉输血过程中扎针难问题,有效提升医务人员扎针效率和精准度。
西安泰豪红外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体温度筛查红外热像仪采用非接触式成像测温原理,不同的温度在热像图中以颜色进行区分,人群通过时即可自动完成体温检测。一旦温度超标热像仪会自动报警。目前,北京、陕西、广东等7个省(市)的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医院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已经配备了500余台泰豪红外的红外热像仪。
西安九索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在大数据汇总、清洗、筛查、分析、预测等方面的能力,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排查、疑似、确诊等数据跟踪结果,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大数据技术支撑。他们还通过数据检测,提前预测疫情风险的发生,并对企业疫情风险进行扫描,帮助企业做疫情防控。从大年三十至今,处理390多亿条数据,为西安排查众多疫情风险点。
“硬科技”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五年来,在省、市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西安高新区和西安光机所聚焦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探索突破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困境,深化“拆除围墙,开放办所”,推动“硬科技”发挥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硬科技”在省市区创新驱动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陕西省连续五年将西光所模式写入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和复制,支撑陕西省高质量发展。2020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更多“硬科技”。西安市依托“硬科技”成功塑造国家级IP ,在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力持续提升。高新区发布《西安高新区“硬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从宏观布局上明确了高新区“硬科技”发展战略图、路线图,提出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硬科技”产业高地,培育1-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万亿元。
“硬科技”在促进陕西省参与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以“硬科技”为纽带,发挥“硬科技”策源地优势,西安光机所持续推动“硬科技”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落地发展,不断增强陕西联通全国的门户效益,整合更多资源促进陕西发展。
“硬科技”在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作用日益凸显。在西安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光机所不断拓展延伸孵化领域,逐渐覆盖光子信息、光电芯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为西安市、高新区经济提质增效起到了强力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效应。截至2019年12月底,西安光机所共培育孵化“硬科技”企业325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家,所投企业总市值610亿元,新增就业超过10000人,贡献税收达到2.5亿元。其中,2019年西安未来之星TOP100中,西安光机所孵化企业24家上榜。2019年西安高新区独角兽企业榜单26家中,将近五分之一由西光所产业化培育和孵化。
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培育和发展“硬科技”的西高新样板
西安高新区和西安光机所聚焦体制改革和创新,充分释放体制活力,努力为全国“硬科技”培育和发展打造示范。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整合多方力量参与推进“硬科技”攻关。积极践行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国有与民营协同攻关机制设计,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仪器设备、实验环境优势,创业团队的创新意识、激励机制、创新效率优势,产业龙头的市场化需求、工艺能力、资本优势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推动众多科技成果“走下书架、走上货架”。以“国有平台+民营企业”融合的方式布局了40多个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光电子先导院打造了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激发各方的主体积极性,有效吸引芯片“新赛道”——光电集成芯片产业链各环节顶尖人才聚集。
探索院地校地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硬科技”快速发展。为整合地方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优势资源,打造全国院地校地深度融合驱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典范,发挥对西安市、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和实现“追赶超越”历史性使命龙头示范作用。高新区着力推进院地校地融合发展战略,筹备建立“硬科技”创新研究院、“硬科技”产业集团、“硬科技”产业并购基金,打造“基础研究基地+应用研发和孵化平台+投资与产业化公司”融合发展模式,为全国院地校地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发挥硬科技“筑巢引凤”作用。基于创新的体制、强大的科研基础支撑,西安高新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汇聚。截至目前,西安光机所累计引进近80多个海外创新创业团队。先后与比利时IMEC、美国IMT公司、美国光学学会、台湾TOSA联盟、台湾清华大学、中电科58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30余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实质性研发与创新合作,对全球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提升创新中心核心竞争力。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 为国家培育一批攻破“卡脖子”技术的“硬科技”企业
西安高新区、西安光机所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推进“硬科技”的根本方向,瞄准光电芯片、精密制造、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可能产生重大突破、国家“卡脖子”需求以及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领域,培育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封锁、具有实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硬科技”企业。
在光电芯片领域,面向光电子这一“后摩尔时代”核心技术,培育出一批以奇芯光电、唐晶量子、赛福乐斯等为代表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高精尖企业。先后研发出4英寸半极性LED芯片项目、PIC(光子集成电路)芯片、全球首创SDI高清视频传输芯片等拥有世界顶尖水平的产品。其中,部分企业成功向中兴、亚马逊、Facebook等国际巨头供货,已能够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竞争。
在精密制造领域,培育出一批以中科微精、卓镭激光等为代表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研发出国内首台高功率直接半导体熔覆激光器、BLAZER系列工业级超快激光器、超快激光加工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其中,中科微精研发的C919飞机发动机叶片在内的超快激光超精密制造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功解决了航空、航天发动机领域高表面完整性、高精度、复杂异型孔制造的“卡脖子”难题。
在商业航天领域,集聚培育了(覆盖)卫星制造、火箭研制、火箭发射、航天应用等全链条的数十家企业,成为国家航天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特别是九天微星实现了民营卫星公司首个百公斤级卫星的自主研制和在轨商业运行,正在参与国家某卫星互联网工程,不断拓展海外卫星通信落地与频率协调,将为国家保频占轨和全球第二次太空竞赛贡献力量。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也让我们更强大。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光所临别时,鼓励说“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大家继续奋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光荣的历史使命。”战胜疫情,既要坚定信心决心,也要强力的科技支撑。在当前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期,在盯死守牢各条防线的同时,也要紧紧依靠科技,让科技与创新成为新武器,让技术与产品帮助到一线医护,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正常运转,不断织牢织密疫情防控网络。
原链接:点击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