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基础性、经常性”,短短6个字,既充分凸显了政治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又深刻指明了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方法和路径。
基础性,是因为良好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整体向上的综合体现,是政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生成的基础,关乎政党的兴衰存亡,关乎人心向背。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假若“明规矩”名存实亡,“潜规则”大行其道,对干部队伍杀伤力是很大的。当前,为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党必须更加先进纯洁、坚强有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经常性,意味着政治生态建设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通过正风肃纪反腐重构政治生态,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护“森林”,避免政治水土的沙化、荒漠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需要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耐力和韧劲长期坚持。对于已经向好的政治生态,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时刻加倍呵护,防止因再度污染而重蹈覆辙。可以说,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抓,是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精准把握,契合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为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打掉了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和不以为然,打出了广大党员干部对良好从政环境的期待与信心,为涵养健康的政治生态清除了障碍,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我们也要保持冷静清醒,从十九届中央巡视发现的问题和纪检监察机关审查调查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一些地方和领域政治生态污染的现象仍未消除,政治生态建设依然存在薄弱环节;有的地方政治生态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倘若不深入推进、持久建设,就有可能回到老路上来。因此,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力,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抓好政治生态建设这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需要综合施策、协同发力。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扛起来。尊崇党章,严明政治纪律,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让党员干部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经常接受政治体检,净化政治灵魂。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使用人风气更加清朗。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不是朦胧含混、虚无缥缈的,而是具体现实的。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责定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实,督促党委(党组)把政治生态建设抓紧抓实。通过动态研判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一把手”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情况、违纪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以及巡视、信访发现的问题等,整体把握所监督地区、部门、单位的政治生态,对症施策、精准施治,该手术的手术、该打针的打针、该吃药的吃药,协助党委(党组)有针对性、与时俱进地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特别要盯紧“关键少数”,前期把好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关,确保选准人、用对人,后期要加强监督,倒逼领导干部扛起全面治党主体责任。对于发现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政治生态的持续改善注入源源不竭的清流。(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