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精神底色

 2019-09-12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董振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得出的必然结论和提出的时代要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精神底色,是共产主义事业的生命力所在。

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价值追求内在蕴含斗争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什么是初心?就是信仰和根本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天然具备为了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论品格。

人的特性在于虽然生存于有限非要追问无限,虽然存在具有偶然性非要追问必然,虽然生命是暂时的非要追问永恒,这就是终极关怀。也就是说,人类会立足于有限追求无限,有限的是现实生活,无限的是价值追求。那么,怎么通过有限的生命来通达无限的意义和价值呢?在承认生命是有限的前提下,不是枉费精力追求生命无限,而是追求生命的高度,也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的长短已经不具备根本意义了。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即使是短暂的,但是这样的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也是灿烂的和值得的。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没有意义和价值,即使能够活两百岁,那么这和蝼蚁有什么区别呢!人们会为了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生命能够达到的高度,甚至为了提升生命的高度缩短生命的长度。

假设我们要面对死亡了,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一生,感到我们的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我们的选择是无悔的,如果让我们再重新度过一生的话,我们还会这么过。请问这个理由是什么?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是这些真正的理由都不可能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之上,因为在面向死亡的时候世俗的东西已经没有意义了。既然生命的本质是一个过程,那么,有意义的生命在于过程的精彩。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精彩的呢?马克思告诉我们:“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尊严地度过自己一生,有尊严的生命才是值得的,才是精彩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有尊严的呢?马克思说,因为你的生命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达到了崇高。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因为你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这样的生命价值追求难道不是具有理性的基础和道义的力量吗?!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面旗帜,时刻不忘人民,关怀人民,替人民着想。这样的一种价值追求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的。人的具体行为是和人的精神境界紧密联系的,只要我们始终把握住前行的核心动力——“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就能够开辟出具有真理力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人民性这种价值追求有其广度和深度,这就必然要求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奋斗和历史性实践,向光辉的彼岸不断前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实现自身解放作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思想体系,是为求得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不懈奋斗的斗争精神这样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内在蕴含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我们知道,哲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以后对实践也发生了反作用,即改变世界的作用。但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都是轻视实践、脱离实践的,哲学历来只是书斋里和学院里的东西,人们从来不知道哲学的实践意义,从来不把哲学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停留于理论的旧唯物主义者,因此,他们的哲学也可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显然,实践性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获得丰富和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他们的学说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正是通过批判性的革命实践,马克思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构建了一个彼此沟通的桥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一直困扰西方哲学的难题,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实践作为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社会活动,就是一个从此岸走向彼岸、从事实走向价值、从经验走向理念的主体性活动,是通过对“实有”的物质性否定走向对“应有”的物质性肯定的过程,其内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实现了“真”和“善”的实践性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通过发扬斗争精神做到知行合一,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批判革命品质内在蕴含斗争精神

马克思主义具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理论品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用符合新的实际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和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实践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保持开放性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它不把任何现存事物看成是永恒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不对任何迷信和谬误让步。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了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革命性、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革命性和批判性不仅仅是针对别的理论或别的事物的,而且还是指向自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也要接受现实的批判和实践的检验,保持开放性,不断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指导下的实践的辩证发展,是人从人的现实到人的本质的必由之路,也是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性、批判性有其特有的逻辑思路,这种思路不是旧有模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对于唯物辩证法本身所具有的扬弃特质予以足够充分的认知,何时扬弃、怎样扬弃将成为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马克思充分阐释了社会形态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条件:生产力发展到足够高的程度,人的交往成为足够全面的交往。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革命来争取彼此之间的真正自由的联合,并且随着现实的革命的发生,马克思在不断对革命的具体方式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完善,这也充分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是会随着革命的现实而不断完善的理论。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

世界发展永无止境,矛盾和问题永无止境,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斗争实践也永无止境。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和发扬斗争精神,在自我革命的思想领域要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社会革命的实践领域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

【作者董振华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