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里斌:发展空间科学 建设航天强国

    

来源:中国科学院学习平台  2019-10-18

空间科学是利用航天器为主要平台,研究发生在地球、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以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空间科学具有增进科学认知、带动前沿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军民融合的显著特征,为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水平的提高提供原动力,是航天强国竞相发展和占领的科技制高点,对科技创新、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0165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话指出:“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浩瀚的天空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大精神,中国科学院在成功实施空间科学(一期)先导专项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目标就是聚焦最具挑战性和重大科学发现潜力的科技前沿,以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为重大牵引,有力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为提升人类认知、促进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一、空间科学意义深远,先导专项使命光荣

相对于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我国空间科学是航天强国建设亟待克服的“短板”。美国从2000年至今共支持了92项科学卫星计划,发射了超过100颗科学卫星,并获得了多项诺贝尔奖;欧洲、日本也安排了雄心勃勃的空间科学计划。2011年,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同意中科院启动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是首批启动的先导专项,使得我国的空间科学第一次有了系统性的支持计划。

空间科学(一期)先导专项部署了4颗卫星和一批预先研究项目,取得了量子隐形传态、暗物质探测和空间微重力实验等一批原创性重大科学成果,“悟空”“墨子”和“慧眼”三年四次入选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代表性成果。今年5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又将“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作为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典型。

空间科学(一期)专项的实施,凝聚和造就了一支从事空间科学研究的创新队伍,提升了我国空间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形成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展空间科学的共识。

二、专项二期继往开来,责任重大不容懈怠

空间科学(一期)专项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产生的深远影响,既是我们继续推动空间科学发展的动力,更是促进空间科学(二期)专项产出重大成果的压力。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目标是引领科技发展、支撑国家战略,是实现重大突破的“利剑”。空间科学(二期)专项的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空间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举中国空间科学大旗的光荣责任和使命担当。20161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了空间科学(二期)专项的立项申请,之后的实施方案论证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并经过了两次院长办公会的审议,表明了中国科学院对空间科学研究的严格要求和高度关注。白春礼院长明确要求,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必须聚焦空间科学领域前沿重大问题,科学目标不能降低。在实施方案论证过程中,不断凝练和优化科学目标,反复推敲和严格筛选专项任务,甚至忍痛割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专项的战略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确保专项取得原创性或颠覆性的重大成果。

空间科学(二期)专项包括4个卫星工程型号项目和一批背景型号、预先研究、概念研究项目。其中,爱因斯坦探针(EP)、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和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也即将完成工程立项。除了这几个工程任务,专项还首次设置了重大背景型号,其中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是由我国科学家领衔实施的一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单位参加,备受瞩目;中高轨量子卫星是在专项一期量子卫星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科学目标牵引、关键技术突破,积极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工程相衔接;空间引力波探测是当前国际的热点,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太极”计划,目标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此外,在背景型号中,专项还安排了系外宜居行星探测等极具挑战性的预研项目。因此,在专项实施过程中,势必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由于一期的丰硕成果和广泛影响,各方对空间科学给予了更大的期望,社会关注度也更高,这就要求专项的成果必须更加过硬;二是专项队伍进一步壮大,新单位、新人员的加入,对卫星工程的研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专项各卫星工程和重大背景型号项目从科学到系统、部件到器件均有多层次、深入的国际合作,这一方面表明了项目科学目标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也为专项实施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四是卫星发射时间主要集中在2022年前后,多线并举,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要圆满实现既定目标,获得重大科学产出,全线人员不能有丝毫懈怠,特别是首席科学家和工程两总队伍,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扛起责任,全力以赴推进工作。

三、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严慎细实确保成功

1.坚持科学目标牵引。科学目标的提出与科学任务的遴选是专项的核心,不仅直接决定专项的科学产出水平,也与专项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必须站在世界空间科学大舞台上,瞄准前沿和热点问题,提出特色鲜明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始终把专项科学产出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不断健全优化项目遴选机制,概念研究、预先研究、背景型号任务与卫星工程同期部署、不断迭代、贯穿始终、相互促进,确保专项的可持续发展。

2. 坚持“首席科学家+工程两总”管理模式。长期以来,中国航天形成的以工程两总为首的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卫星工程任务的顺利实施。不同于其他应用卫星,空间科学任务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性,首席科学家是科学目标的提出者和后续科学研究的组织者,是科学卫星工程的灵魂。在一期专项的工程实施中,创造性地提出和贯彻了“首席科学家+工程两总”的模式,赋予首席科学家一票否决权,有效保障了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忘初心”,确保科学成果的先进性。实践表明,这种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必须予以坚持和发扬。对科学卫星而言,没有质量的进度意味着宝贵资源的浪费,没有进度的质量意味着科学目标的牺牲。专项首席科学家们要在工程研制中用好“否决权”,坚持科学目标第一的标准,工程总师们要把好工程关,处理好质量和进度的辩证关系。

3. 质量第一,务求成功。科学卫星从概念提出到发射上天,一般要经历十几年到几十年,花费数亿到数十亿科研经费,才可能获得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探测数据,因此必须确保成功。质量历来是航天事业的生命线,中国科学院从事航天事业的每一名工作者,都要牢记使命,把质量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此外,科学发现的一大特征在于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对于科学家提出的先进科学目标,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取先机,尽早实现。

4. 开放共享,扩大效益。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对科学数据的分析挖掘和综合利用。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项目,先导专项更要做好表率,按照“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指导思想,结合先导专项数据管理办法,发挥数据的最大效益。

空间科学(一期)专项实施以来,一直坚持吸纳包括高校、工业部门等各研究单元的广泛参与,力量不断增强,队伍不断壮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深刻体会到要让中国的空间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就必须与全国具有科学和技术优势的单位联合起来,协同创新,团结进取。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今天,我们站在空间科学的更高起点上,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携手并肩、砥砺奋进,在科技变革的新时代勇做创新先行者,在率先行动的道路上勇当实践排头兵,为将我国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相里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