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工作人员在西安光机所展示自己的头部3D影像 (11月5日摄)
(陈晨)打破体制内院所的围墙,成为全社会的创新平台;大胆鼓励科研人员“持大股”,打破脑力大锅饭;短短几年间,引进海外高端创业团队30余个,孵化出高科技企业70余家,形成高端激光装备制造、光电子集成电路和民生健康等三大产业集群,带动3000余人就业……
这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西安光机所”)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交出的一份成绩单,科研人员将之归功于“人才+技术+资金+服务”四位一体的产业孵化“舰队模式”。但对曾经也饱受科技成果转化难困扰的光机所而言,实现这般转变并非易事。如何传好创新源头与转化市场之间的“接力棒”,光机所的探索或许有所启示。
“打破围墙”开放办所
走进位于西安市南郊的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办公大楼里,不时见到带着创新“点子”、自北上广甚至硅谷而来的团队。“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创业团队来谈合作”交谈间歇,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孵化器总经理曹慧涛笑言。
曾几何时,作为我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领域的“国家队”,西安光机所在长期承担多项国家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科研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对当地经济贡献较少的争议。
“所有科研工作都是围绕国家战略展开,所思所想与外界没有瓜葛。拿到国家项目,做科研、发文章、验收、结题,科研流程就完成了。但这些成果究竟有多少能够用于工业化和民用?甚至于这些成果本身是不是有价值,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西安光机所党委书记马彩文坦言。
一组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科院共有有效专利2.2万件,转化的仅有1955件,实际收益仅为6.75亿元。
西安光机所所长赵卫更深有体会,“科技资源大多集中在院所高校,‘关在大院大墙里’,从研发到生产封闭循环。同时,国内很多企业研发队伍很弱,条件与设备有限,不具备承接创新主体功能的能力。这样就造成科技与经济脱节,军工与民用脱节,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孤芳自赏的尴尬局面逼出嬗变之路。近年来,西安光机所拆除围墙、开放办所,打破科研人员身份、编制制约,广纳贤才,吸引了一批优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他们整合已有企业孵化平台和科技金融平台向社会开放,无缝对接优秀的投资、市场及管理人才和社会需求,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转化成功率。
“科研院所是国家的,而不是院所‘私产’,应该向全社会优秀人才开放,成为国家的开放和创新平台。”赵卫如是说。
在此思路下,西安光机所以市场为导向,发起成立西北第一家专注于投资早期光电信息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天使基金“西科天使基金”和高端光电产业孵化器中科创星孵化器,初步形成了“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曹慧涛说,在此模式中,光机所的高级科研人员、实验平台和研发设备可随时为企业提供研发支撑;在项目初期介入孵化,由西科天使基金为企业提供第一笔资金支持,解决“钱袋子”问题;孵化器对入孵企业提供“物理空间、投资服务、创业培训、贴身孵化、研发支撑”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今年初,曾在德国国家宇航局工作的马格德堡大学自动化专业海归硕士李玮琛,带着自己一款聋哑人的可穿戴项目创意,“两手空空”来到光机所。让这位中科创星里最年轻的CEO看中的,正是光机所为创业者提供的“全程呵护”的成长环境。
“在孵化器内,公司可以利用光机所的科研平台开展研发,减少早期固定资产投入。从公司注册、组织架构、股权结构设计到人力资源培训,这些都是科技型企业特别是海归人士所不擅长的,而孵化器都提供服务,这样就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做研发和产业化。”李玮琛说。
打破脑力“大锅饭”
光机所的不少科研人员坦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状况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有再多的科研成果,奖金都是和大家一起分,没有体现出贡献度差别。加上不转化,产生不了效益,很难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西安光机所飞行器光学成像与测量技术研究室主任曹剑中直言。
一台看上去像聚光灯的仪器,把手放在下面,就能清晰显示出静脉血管的深度和位置,帮助护士解决特殊患者扎针难的问题。这款国内首个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大型医院应用并远销欧洲、南美、中东等地,2014年销售额超过700万元并实现盈利。
而这款仪器就诞生于光机所孵化的一家小企业——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创新的奥秘就来自于股权激励。
“公司由西安光机所和西科天使基金共同投资,科研团队持股超过50%。充分享有决策权,减少行政干预。”中科微光团队成员米磊说,科研人员控股解放了“脑力生产力”,让创新的种子在宽松环境自由成长,并迅速与市场对接。以市场需求“倒逼”研发,改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传统路径。
曹慧涛说,西安光机所在产业化中孵化的诸多企业,从传统的国有控股、行政干预转为国有参股、去行政化,研究所“建”企业但不“办”企业,支持科研人员持股。科研人员与投资方的股份比例完全按照市场价值分配,研究所不进行行政干预。
一些在西安光机所创业的人员说,让创业团队持大股,就像当年小岗村包产到户解放了体力生产力一样,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活力,能够以市场需求反推研发。不会再像以往关起门来搞研究,出了成果再想方设法推销出去,那样的成果是没有市场需求的。
截至目前,西科天使基金完成28个项目近7000万元的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5亿元,并开始筹备西科天使二期基金。光机所共孵化出炬光科技、飞秒光电、中科华芯、中科微光、奇芯光电等高科技企业70余家,引进海外高端创业团队30余个,初步形成了高端激光装备制造、光电子集成电路和民生健康等三大产业集群,累计吸引社会投资7亿元,企业产值12亿元,纳税7000万元,带动社会就业3000余人。
对“国有资产流失”亟待政策释疑
在光机所创业的部分团队科研人员说,光机所的天使基金和孵化器就像补给舰和护卫舰,为初创企业提供各类补给,形成“舰队模式”的产业集群。“产业加科研”的双核引擎使西安光机所可以吸引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资金、人才和科技支撑,打通“第一公里”,另一方面很多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可以第一时间就近在孵化器里转化为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产品,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不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也注意到,光机所的“西科天使基金”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创业人员早期的资金瓶颈,发挥了“撬动”作用,但仍需要大量社会资本投入。然而,社会资本对产出周期长的科技成果缺乏耐心,不愿承担风险,导致不少成果从创意走向产业化之路异常艰辛。
“企业家投资是需要回报的,他们更愿意投入比较成熟、能够快速盈利的技术,或者来钱快的互联网项目,很少有人愿意投入‘硬科技’领域。这样就导致许多‘身怀绝技’的人,根本没有将成果进行中试的机会,也就是成果转化的接力体系是中断的。光机所正在筹措的‘种子’基金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的风险需要通过国家投入来承担。”米磊说。
本刊记者也注意到,目前在光机所孵化的企业中,不少都是外来团队带着核心技术寻求合作,光机所科研人员“走出去”创业的比例并不算高。所里一些可用于民用的技术,出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仍旧面临不敢放、不敢转的困惑。
有科技工作者举例说,比如国家投入1000万元做出的成果,如果用于产业化,按照研发、中试、产业化1:10:100的投入比例,企业还需要大量投入,如果估值过高,企业就没有接收能力。但这个成果属于国有资产,如果被评估低于1000万元转让给企业,就可能触碰“国有资产流失”的红线。如此一来,有的科研院所在成果鉴定完成之后,宁愿放在档案馆里也不转化,因为这样做“最安全”。
科研人员建议,将国家投入科技经费形成的无形资产,与国家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采用同一标准对待是不恰当的。应允许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有一定范围的浮动而不视为国有资产损失。主管部门要在备案中核查是否遵循了国内产业或中小企业优先原则。衡量标准应该是该成果是否创造了社会价值,因为“不转化的成果才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必须对职务发明人和所在单位同时进行有效的激励,兼顾各方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