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网易新闻》西安光机所多渠道服务地方经济 开放办所受点赞(组图)

   

    西部网讯 (记者 秦振 赵昊) “这么多年来,西安光机所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将科技与金融、服务、培训积极的融合,开创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12月16日,西部网记者跟随“追赶超越争一流 同步够格奔小康”采访团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时,西安光机所博士、首席科技官米磊这样说到。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安光机所不断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已经初步形成了面向“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光子信息产业集群、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光子制造产业集群和面向全球健康市场的生物光子技术产业集群的三大高科技产业化企业集群。

  西安光机所开放办所受肯定 学习“斯坦福与硅谷”模式 

  在大多人看来,研究所以前存在着人才引进体制单一和资源封闭保守的普遍性问题,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围墙”,外面的人才进不去,里面的人才出不来,无法引入人才竞争机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低下,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

  面对这样的情形,西安光机所主动出击,从科研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和突破,提出“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的理念,鼓励研究所有创业潜力的科研人才带着科研成果走出“围墙”,或许可转让,或创办企业,把原来在“围墙”内有可能束之高阁的技术成果与市场有效结合。

  同时,该所还从思想上真正的做到了拆掉封闭保守的思想,让研究所不再只是“现有员工的研究所”,让国立研究所成为真正开放的国家科研创新平台,全社会优秀的人才都可以在这个开放“舞台”上创新创业,发挥才能。

  记者了解到,西光所与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借鉴斯坦福与硅谷发展模式,“把企业搬进研究所、把研究所建在企业”,促进企业与研究所深度融合,面向市场需求,快速实现产业化。人才的双向流动,大大激活了研究所的创新活力,彻底释放研究所科研资源。

  “在人才评价方面,我们打破束缚人才引进的条条框框,不以学历、论文、报奖等论英雄,考核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人才多元化并存,加速了西安光机所打造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进程。”米磊说到。

  参股不控股 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 

  虽然西安光机所科技成果硕果累累,但在产业化方面却主动提出“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研究所只参股而不控股的产业化原则。

  究其缘由,米磊解释,这是让企业充分发挥经营自主权,鼓励企业技术和管理团队持大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得以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通过参股而不控股,鼓励混合所有制模式进行企业社会化运作,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员的‘脑力生产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米磊表示,在成果与市场面前,研究所不去斤斤计较股份比例的得失,不在技术估值的问题上与投资人纠缠不休,认为只有把蛋糕做大,研究所的技术才有价值。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西光所几乎把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快速把事情做成,重视实效,几乎很少把精力浪费到制度的条条框框当中。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合力促进地方经济 

  2013年1月,西安光机所与社会资本联合发起成立西北地区第一家专注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天使基金——“西科天使基金”,发起投资1000万元,吸引国家科技部、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发改委、西安高新区等政府部门专项支持资金8000万元,同时撬动民间资本逾4000万元,截止目前共完成资金募集1.3亿元。

  记者了解到,“西科天使基金”在项目发展初期就介入孵化过程,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办企业提供第一笔资金支持,有效解决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钱袋子”问题。

  截止目前,“西科天使”一期已完成投资项目54个,一期基金已完成全部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亿元。累计11个项目完成投资后基金浮盈1.4亿元,其余43个项目收益全部为净收益。

  而面对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西光所也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在2015年初还发起了”西科天使“二期基金“科技创业种子基金”。目前,种子基金已投资早期项目10个,累计投资资金917万元,并已与西交大、西电、西工大、西邮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9月份我们还注册三期基金,投资方向仍以我省大院大所和高校科技资源为依托,主要面向光电信息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预期总规模5亿元,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米磊说道。

http://news.163.com/15/1217/09/BB1EME3700014AEE.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