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瞭望:科技创新如何走出“院墙”

  作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来源: 2016-01-24 

  众多科研力量“关在院墙之内”,从研发到生产,基本在封闭体系内循环,阻碍了“创新”与“创业”之间的互联互通 

  2015 11 4 日,上海高校创新成果亮相工博会,希望借助工博会平台寻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会 

   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质量。离开创新,创业难以致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体制过于关注研发“出成果”,而中间转化环节体制机制相对滞后,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为拆除“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高墙,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科研院所和新型科研机构探索打通“产、学、研、创”之间的“中梗塞”瓶颈,采取“研发平台+孵化器+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特别是在“双创”浪潮中发挥了连接创新与创业的桥梁作用,孵化出大量具有活力的初创企业,但在摸索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需要解决。《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此进行了调研。   

科研成果变“陈果”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一直存在,许多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学校里“睡大觉”,无法转化。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达8570多亿元,但其中高校、科研机构输出技术成交额所占比例仅为9%    

  科研成果转化不畅,首先源于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所长赵卫说,除了科研任务,我国科研院所也要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让百姓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收益。但目前许多大学和科研院所满足于各类奖项和论文的数量,科研成果能不能转化少有人关心,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则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体制机制壁垒也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众多科研力量“关在院墙之内”,从研发到生产,基本在封闭体系内循环。另一方面,科研院所也缺乏成果与市场对接机制。上海嘉定先进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副主任贾增强说,中科院一项紫外光探测技术本来是在军事中用于发现导弹,但是一直不知如何转为民用技术。中科院与上海嘉定区政府联合设立先进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后,才发现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高压输电线路漏电检测,市场前景很好。 

  资金不足也使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后期投入无法转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许建国说,技术研发如果科研阶段投入是1元的话,工程阶段投入将达10元,产业化阶段投入则需100元。但是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往往拿不出这笔投资,使得许多技术无法实现产品转化。 

科研成果与创业者“嫁接” 

  一边是科研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一边是社会对创新型技术的市场需求旺盛,大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嗷嗷待哺”。针对这一问题,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积极探索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利用“研发平台+孵化器+投资基金”的“三位一体”模式,有效促进科研成果与创业者“嫁接”。    

  “三位一体”模式,主要包括向社会开放的技术研发、投资孵化、科技金融等三大平台。西安光机所知识运营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曹慧涛说,初创企业就像一艘艘小船,进入创业深水区势必遇到各种风险,而“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就像舰队一样可以为企业保驾护航。研发平台就像补给舰,依托西安光机所内光学精密机械研究领域的成果和人才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2014年成立的西科天使基金与高端光电产业孵化器——中科创星孵化器,则如同护卫舰,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成长支撑。 

  依靠“三位一体”模式,西安光机所目前共孵化出炬光科技、飞秒光电、中科华芯、中科微光等高科技企业71家,企业产值达12亿元。同时,还培育了一批研究所内部和社会创业团队,引进了30个海外创业团队,初步形成了高端激光装备制造、光电子集成电路和民生健康等三大产业集群。西科天使基金募集1.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5亿元。 

  通过“把企业搬进研究所,把研究所建在企业”的开放办院模式,一些科研院所打通了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201210月成立的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由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科大四方共建。院长陆守香说,通过这一平台,地方上的技术需求能够很快反馈到研究院,并迅速与中科院和中科大下属科研单位创新资源进行对接转化。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经与企业共建33个研发平台,并孵化了70余家科技型企业,在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开发了40多项新产品。 

  地处特区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则利用2000多项自有专利,将其中适合创业的技术提供给院内科研人员和社会上的创客使用。在其自办的孵化器“中科创客学院”,《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这里聚集了53个创客团队,包括单板电脑、智能睡眠眼罩、桌面机器人等产品正逐步成熟,已有多家企业拿到了风险投资。 

  在创客学院创业的深圳呼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磊说,自己研发的智能睡眠眼罩,不仅得到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技术、设备支持,院方还出面请一所在睡眠领域有专长的医院配合他们进行临床试验,帮助产品迅速实现了从定型到量产的过程,并得到了众多投资人关注。 

打破“院墙”障碍仍存 

  在日益高涨的“双创”浪潮中,部分科研院所打破“院墙”,形成了一批集企业、科研院所、孵化器以及金融组织等功能于一身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以来,已累计孵化企业超过1500家,培育了18家上市公司,2014年产值超过17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资金的投入,研究院在对高科技公司进行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小股东角色,让研发团队分享技术股权,用股权激励激发创新活力。把科研成果变成企业、再从企业里得到价值回报的盈利模式为科研院所长远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初步搭建起创新和创业之间的桥梁,但部分新型科研院所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障碍需要排除。首先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出台后未形成可操作性细则。许建国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职务发明转化后给科技人员净收入50%的奖励,但目前由于没有具体操作细则无法操作,希望能够尽快出台相关细则确保科研人员的收益权。 

 其次,科研单位所持科技型企业的股权国资审批流程效率有待提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说,与市场化的VCPE等机构相比,国有科研院所在其所孵化的科技型企业中占有的股权是国有属性,孵化企业在做股权结构调整时需要层层走审批程序。高科技领域商机稍纵即逝,漫长的审批程序会耽误企业发展壮大的机遇,很多民营股东因此不愿与科研单位共同投资项目和初创企业,影响了国有科研院所孵化的科技型企业多元化股权的实现。 

  其三,科研成果转化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限制。曹慧涛说,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虽然是国家投入科技经费形成的无形资产,但不宜与国家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采用同一标准对待。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有一定范围的浮动,就可能被视为国有资产流失,给科研院所的相关操作带来困扰,也使职务发明人出于风险考虑转化意愿不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