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7新华社: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加速度”

新华社西安9月27日电(记者陈晨 薛天)走进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众创空间“中科创星”,李玮琛与团队伙伴围坐在电脑前讨论正酣。 

 

  带着一款手势识别的可穿戴项目创意入驻这里创业,短短一年间,这位海归硕士的“比奇创新”公司获得了400万元人民币融资,员工发展到13人,产品也从创意变成现实,今年年底即将投入市场。 

  和“比奇创新”一样,借助著西安光机所提供的研发设备、人才和服务平台,100多家高科技企业从无到有,已创造出12亿元的产值,吸引4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就业。许多闪烁著创意光芒的项目在这里破茧成蝶。 

  这是创新为中国西部省份陜西带来的改变。这个曾经以“挖煤卖油”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能源大省,正在激活其科技资源,以搭上转型发展的快车。 

  不仅是在陜西,创新也是中国当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以“创新发展·科技引领”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眼下正在西安举行,与会科学家认为,创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和“无限可能”。 

  “信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能。”工信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怀进鹏说,2015年,信息经济占中国GDP比重已超过27%,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0%。 

  融合不只存在于制造业与互联网之间,军民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在孕育著新的发展动力,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在中国科协年会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上,一辆使用了军用复合材料的12米长公交车,比传统金属车辆减重4.5吨,充满电后运行距离却增加了30%。复合材料打破了原有的焊接结构,只需10天就能完成整车装配,比金属车辆减少至少5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军民融合让高科技不再“高冷”。从事军民融合的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志强说,公司越来越多的军用技术应用在民品行业,零距离改变着公众的生活。 

  在陜西西安,截至2015年底,已有从事军民科研生产配套的民口企事业单位250余家,是2010年的2.5倍,实现年营业收入约1600亿元,军民融合对当地经济转型的贡献愈加重要。 

  军民融合也只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一个“片段”。创新正在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并为之提供“加速度”:国产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高铁里程占世界60%以上并进军海外市场,北斗导航卫星相关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元…… 

  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加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此前曾表示,科技创新正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化蛹成蝶,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凤凰涅槃。 

  来自中国科技部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50.9%增加到55.1%。而根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提高到60%。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强驱动力。(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