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3华商报:延川梁家河过年好多游客

新春回访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先后到延安、铜川、西安等地,深入乡村、学校、社区、科研院所、革命根据地纪念场馆考察调研,并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给广大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亲切关怀。

  时隔两年,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华商报记者进行了回访。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调研,期间回到自己当年下乡的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探望村民。

  如今两年过去了,昨日下午,华商报记者再次实地探访梁家河村,看梁家河村的新发展、新变化。

  正月里来了好多“客人”

  昨日下午,延川的气温在零度以下,在梁家河村口,记者看到不断地有车辆驶入,不少人拖家带口赶到梁家河村参观,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要是前几天来,村道路边都是人,车根本进不来。”在梁家河村村委会大院边的广场上,一位向游客推荐特产的梁家河村村民表示,自从2015年习总书记探望这里的村民、并在国内外很多场合提起梁家河村后,现在梁家河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到延安旅游的游客,都会特地绕道到梁家河村看一看、转一转,看看总书记当年住过的窑洞、用过的农具。

  梁家河村村委会大院里的村史馆,更是人头攒动,很多人不时和墙上张贴的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照片拍照留念。记者注意到,在占地三间房的村史馆里,很多游客进来后不是一眼而过,而是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仔细阅读。

  在村委会广场正对面习总书记说的“陕西是根 延安是魂 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的巨幅标语前,来自延川县的一家三代十多人正在照全家福,“虽然家就在延川,之前也来过,但想着全家聚到一起确实很难得,而且总书记说延川是他的第二故乡,这是我们所有延川人的骄傲,所以一家人就在这里照个全家福,也算是有特别的纪念意义。”正在组织全家人拍照的男主人开心地说到。

  农家乐成了村民主业

  据了解,如今梁家河村游客数量从2015年的30万人次增长到去年80万人次,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村上不仅成立了旅游产业公司,不少家庭也开起了农家乐、小超市、小卖部。

  在梁家河村知青旧居1号院,院子的主人刘金莲脸上满是笑容,1969年,习总书记刚到梁家河下乡时,就住在刘金莲家的窑洞里。当年刘金莲结婚时,总书记和一起来的北京知青还参加了她的婚礼。

  如今在刘金莲家的窑洞里,习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的照片挂满了整面墙,这引起了游客的提问,她面对这些提问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村时,和我亲切握手交谈,总书记还是那么亲切。”67岁的刘金莲语气中颇有些骄傲自豪。

  记者了解到,如今刘金莲平时除了在院子里摆摊卖些土特产和自己做的一些手工制品外,还负责打扫知青旧居1号院周围的环境卫生打扫,仅打扫卫生一项,每个月她就可以挣1200元工资。

  在梁家河村走了一圈,记者看到如今村里很多村民都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重新修葺了窑洞、房屋,开起了农家乐、小旅馆、小超市,“现在来村里的游客多了,村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靠种地挣钱了,不是在村里的旅游公司上班,就是自己办农家乐、开小卖部、开餐饮店,反正是人人都不会闲着。”路边一位村民说。 华商报记者 张林

  

  2015年2月14日下午,是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照金村村民曾世德终生难忘的日子。

  当天下午,他握着习总书记的手,感觉很宽厚,很温暖。两年过去了,69岁的曾世德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非常激动。

  “2013年8月我们搬进了现在的小区,我们一家5口人住着130平方米的房子,而且还是集中供暖,居住、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都非常满意。”2月2日下午,正在家里休息的曾世德说,“今年春节从初二到初六,家里不断有客人来,我们一家人也准备了很多东西,招待客人,一直都忙个不停。”曾世德老人介绍说,儿子开了一家饭店,他年纪大了做不了别的事情,经常到店里去给儿子帮忙。

  曾世德老人说,这两年他们的生活已逐渐恢复平静,村子里的一些建设项目的速度也加快了很多,一些配套设施也正在逐步完善,平时村里还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生活水平也明显有了改善。

  王治文是照金村村委会成员,他自己开了一家百货店,门店不大,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他也非常欣喜地说,这两年来照金村的变化也是非常巨大,大家的居住环境从土坯房到安置楼和安置小区,有了暖气和网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也接触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新世面。“以前农村过年,大家打牌的多。现在大家有了更多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谈到新年愿望,他希望“生意越来越好”,更希望照金的群众更加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为早日脱贫致富大胆创新。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205所社区看望慰问民众,送去新年的祝福与问候。

  他强调,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两年过去了,这个社区发生了那些变化?2017年2月1日,正月初六,华商报记者来到该小区回访。

  去年活动38项

  服务内容更贴心

  正值春节假日期间,小区院里人虽然不多,但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社区副主任邓均带领记者参观了社区办公楼。楼里一厅式办公,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法治课堂、道德讲堂、健康小屋、书画室、舞蹈室、棋牌室样样俱全,从功能设置来看,和居民生活相关的大多数服务,这里都可以提供。

  “法律援助中心主要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另外我们正在建家风家训纪念馆,这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建成后有可能成为西北地区第一家。”邓均说。

  社区主任王文英说,“习总书记能到我们社区来走访,是一份难得的荣誉,社区里每个人都觉得骄傲。现在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了,大家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一些人不再认为社区的事和自己无关,都认为自己是社区一份子。我们一直遵照总书记嘱托,以努力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为工作着重点。社区不仅在重大节日搞庆祝活动和专题讨论活动,对孤寡、空巢老人和残疾人的服务也更加贴心。我们还整合社会资源,举办了比如放心馒头进社区、环保志愿者进社区、义诊进社区、电影进社区等活动,只要对居民有利,就和有关方面联合起来惠利群众。另外,社区还有合唱团、舞蹈团,有乒乓球、篮球、书画协会,开了拉丁舞班、瑜伽班,图书室一周休息一天。总书记走访之前,活动一般不超过12项,去年达到了38项,活动内容也更加贴心。我们还联合所里的宣传部,组织了42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剪纸、唱歌

  社区老人很会找乐趣

  社区书画室展出的基本都是居民的作品,其中马月娥的剪纸、涂曼的画作都在列。今年77岁的退休职工马月娥,2015年时曾经送了一幅”三阳开泰”和“福”字剪纸给总书记,总书记高兴地说:“我把它带回家,贴在自家的窗户上”。

  如今在马月娥家里,见到最多的依然是剪纸。而客厅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则挂着习总书记走访社区时的照片。马阿姨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说起见到习总书记的情景,她感到非常开心。她说,自从送剪纸给总书记,经常有人向她要剪纸,2015年送出了好几百张,今年也已送出了几十张,从来不收钱。邻居开口要,她就给。今年,她早早给街道办、社区都送了“雄鸡报晓”、“金鸡报春”的剪纸。

  60岁的段小爱是社区活动室管理员、合唱团团长。她说,自己原来是音乐老师,老伴也是文艺爱好者。她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只要人家需要,她都积极参与,从来不谈钱。“2015年春节前我也在社区见到了总书记,还握了两次手。总书记问我年龄后说我还很年轻,鼓励我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们就继续唱歌跳舞!’让我感到很受鼓舞。”她说,最近她和老伴、儿子一家7口人刚刚从上海自驾游回来,感到生活很幸福。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西安光机所:多项重大科技突破  

  缴费机与以研究光电信息技术为主的西安光机所看似没啥关系,但走一趟才发现这中间关系大着呢。

  近日,华商报记者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采访时看到,一台台高速公路上使用的自助缴费机刚下生产线,正等着客户装车拉走。设置好手机二维码,再靠近这些缴费机,几秒钟就完成了缴费过程,大大减少了车辆在收费站排队等候的时间。像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中,西安光机所成功孵化了60多家。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时,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孵化器首席科技官米磊曾讲解和演示了他的血管成像仪。2016年,米磊带领引进高端创新创业团队30个。辰测(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中科创星”引进的一家科技型创业公司。该公司设计部经理王凡表示,这里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研发上的免费便利,比如要测试线路板,可以用到所里的示波器;要做个产品看看外观究竟什么样,可以用所里的3D打印机先打出来。

  1月25日,被誉为科技界“奥斯卡”的《科技盛典》,揭晓了年度最具影响力“科技创新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科技产业化团队成为《科技盛典》举办以来首支以科研模式创新而获奖的团队,也是陕西首支获此殊荣的团队。

  西安光机所所长助理谢小平介绍,两年来,西安光机所全体科研科员人员牢记习总书记考察时提出的“科技人员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努力多出创新成果”的重托,在光通讯关键技术等领域及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核心设备和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华商报记者 张小刚

  

  

  赵锐是咸阳市育才中学的一名教师,大年初四这天,她参加了一场特殊的聚会,见到了她刚踏上工作岗位带出的第一届高中生。

  今年春节的前两天,赵老师还在学校值班,有一天她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开口就说是92级的学生,邀请她参加大年初四的班级聚会。“92级……”她很惊喜,一个电话将她的思绪带到了25年前。

  那一年,赵锐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在育才中学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老师,没过一两个月,她就从一位年长的老师手中接下了3班班主任的工作,“那是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我比这群孩子大不了几岁,那真是非常宝贵的经历,是他们给了我信心,让我爱上了我的工作。”

  说起这次聚会,也是非常难得。这一届的学生是1995年毕业,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复读,有的去了部队上了军校……那个时候,学生们没有手机、也没有QQ和微信,很多人家里也没有装电话,除了书信,再无其他联系方式。一些上大学时还在联系的同学,毕业后又会因为通信地址的改变渐渐失去联系。直到五六年前,才开始有几个在咸阳、西安的同学们建起了QQ群联系上一些同学,慢慢地,远在北京、广州、青岛的同学们也聚了起来。

  时隔二十多年,当年的孩子们都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多了一份成熟与从容。在聚会上,每位学生向班主任赵锐老师介绍了自己高中毕业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一轮介绍下来,让人依稀感觉时光在倒流,“时光机”仿佛带大家又回到当年的课堂……当年的英语课代表还代表所有同学给赵老师送上感谢师恩的鲜花。

  而今,这一届学生都步入了“不惑之年”,赵锐发现,这一届学生也正如这一个时代的人一样,他们经历过人生的起伏,但,每个人都笑意盎然,每个人都乐观向上。 华商报记者 王静

  

  

  白水县三个村庄村民用特殊方式过大年

  华商报渭南讯(记者 陈冰)昨日,白水县尧禾镇汉寨村、唐寨村、水苏村三个村庄的村民,以领取家训、学唱村歌、品读村史的方式庆祝传统佳节,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白水县尧禾镇汉寨村,数百位村民聚集在村委会院内,跳着秧歌,欣赏两百多个家训,气氛相当热烈。在大院四周的墙根,摆放着上百幅由当地书法家为村民书写的家训,据了解,汉寨村是白水的17个家风家训示范村之一,这些家训是村民们自拟的,经过县委宣传部组织书法家书写并统一装裱,又被送回到村民手中。

  而唐寨村的庙会上,除了可以看大戏,还有一个由村民自己组织的唱村歌节目。在水苏村村委会,摆放着经七年编撰、六易其稿、终于在2017年初印制的《水苏村史》。

  白水县2016年开展了“村歌村史”推进工程,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倡导社会风气向善向好,计划两年内在全县实现全覆盖。目前,已有21个村编成了村歌、10余村完成了村史初稿工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