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承办的“2017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专业赛(西安赛区)”正式收官。在这场以“硬科技助力强军”为主题的竞赛角逐中,凭借新型智能无人侦查攻击平台,陕西雷神智能装备公司的项目团队成功突围获得大赛一等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这次大赛借着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的东风,充分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发现并挖掘优秀的军民两用技术,共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通过承办这样一场军民融合大赛的机会,我们能够挖掘一批项目。发现和扶植这里面的优秀项目,为项目技术进行产业化探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副所长,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院长马彩文如是说。
据马彩文介绍,西安光机所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改革探索的先行者,在搭建“硬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军民融合领域也积极展开实践探索。2016年11月,他们联合西安市发改委和西安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共同组建成立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
作为本次大赛的主要承办机构,该研究院是多方共建“军民融合研究院+企业+产业园+智库+军民融合基金”平台体系的核心单位。研究院旗下也首批成立了商业航天元器件研发与运营中心、卫星导航与定位服务中心、无人机核心系统研发中心、武器装备信息化中心、水下航行器探测与通信中心等五个研发中心。
“当前,军民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站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是一个大趋势。”马彩文说,西安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军民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西安光机所作为中科院的地方研究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西安的军民融合发展。
【独家对话】
记者:军民融合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国家战略,同时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系统工程。在国家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背景下,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现阶段如何定位自身?
马彩文:很多读者和网民可能都知道,西安光机所在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嫦娥1号、嫦娥2号发射后获取的高分辨率照片,都是西安光机所的科研成果。
我们有很好的基础和背景,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这件大事上,应该要有所作为。于是,西安光机所联合西安市发改委和西安民用航天基地牵头发起成立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希望通过平台的建设,来助推整个西安地区的军民融合的发展。应该说,这就是我们当时最初的想法。
军民融合是长期性历史任务和系统工程。从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成立初期的定位上来看,一是开展政策与环境的研究。军民融合发展在国内外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从埃隆·马斯克这一典型的例子就能够看到,“民参军”将会助力国防科技快速发展。受此启发,要做好这件事情,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应该从政策、环境入手,研究国内外从技术到产品的军工发展,从政策上如何使“军转民”和“民参军”能够进行有益衔接。
第二,探索军民融合未来的深度发展和创新模式。西安作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区之一,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有责任和义务为地方政府探索新的发展和创新模式,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三,搭建平台体系凝聚人气。成立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的目的就是需要建立一套平台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能是凝聚人气。通过产业和技术布局凝聚一批能够从事“军转民”或“民参军”的高端人才,以此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第四,合理的产业和学科布局。通过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推动一批在西安本土有特色的“硬科技”创新技术产业化,为整个陕西军民融合带来产业发展的趋势预判。这是研究院接下来将要开展的工作。
记者: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起点。结合您的科研实际,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征程中,加强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建设面临哪些阻力或挑战?
马彩文: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所阐述,为我们所有从事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人指明方向,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综合来看,军民融合将成为助推我国国防实力提升、促进新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要把握机会,在陕西省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要全力推动工作,尽管这个工作做起来不太容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没有想象的那么快。
在“军转民”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让现有可开放的资源进行共享共用,还需要许多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这是急不得的。此外,以市场和商业化为中心工作的“民参军”也有先天不足,承担国防任务建设时如何能实现快速响应,还需要认真思考。
这也就是说,民用技术参与军工无论是装备建设,还是未来能力的提升,从技术角度看是可以的。但是,从“民参军”这支队伍的管理和未来体系架构下看,还面临着瓶颈,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原链接:点击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