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2陕西日报: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月16日,技术人员在西安光机所进行科学实验。2017年,该所以“四个率先”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研制出国际首台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实时立体显微镜,可用于拍摄微观立体实时影像;光子极端制造技术继成功应用于实践十七号卫星电推进系统研制后,为国家大飞机国产民用发动机研制提供关键制造手段。 本报记者 杜玮摄

  本报记者 张梅 
  全省研发投入419亿元,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 
  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24.60%,位居全国前列;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2229家; 
  新增西部绿色建筑和西北旱区生态水利两个依托省属高校建设的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 
  这是我省创新发展的年度“成绩单”。 
  2017年,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深化军民、央地、部省融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大发展。
  
 A 设计新战略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新时代、新形势要求我们在创新方面要有新设计、新战略。 
  2017年9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该条例将于今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 
  该条例以《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内容为核心,以贯彻落实《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试行)》为举措,吸收了其他省、市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围绕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导向机制、管理机制、服务体系、权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支持保障机制,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不健全、收益分配与激励缺乏操作性等突出问题,多主体、全链条、全要素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与此同时,随着《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即“陕九条”的深入实施,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三权下放”改革在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依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难题正在逐步破解。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陕西共有高校1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00万人、各类科研机构1000多家、专业技术人员110多万人,激发人才潜能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 
  为充分给科技人员松绑助力,我省以目标契约、合同管理为方向,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把创新自主权交给领衔专家。在陕“两院院士”可自主决定其主持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申报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免予评审。同时,我省实施管理、技术“双通道”的晋升制度,鼓励国有企业、科研院所设立首席研究员、首席科学家等高级技术岗位,给予其同级别管理岗位相一致的地位和薪酬待遇。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全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局面正在形成。 
 
 B 培育新动能 支撑引领转型升级 
  2017年,陕西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成立陕西烽火—西电通信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针对短波通信、卫星通信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需求,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技术学科优势,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 
  陕西烽火—西电通信技术研究院是我省组建的“四主体一联合”研发平台之一。2017年,在陕22所高校联合延长集团、陕煤集团等相关龙头企业合作共建近40家“四主体一联合”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四主体一联合”研发平台旨在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推动高校和企业无缝对接,建立高校科研潜力释放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作为这种新机制的延伸,我省还鼓励企业以“四主体一联合”平台为依托,构建“新型校企研发平台+校园众创空间+种子天使基金”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模式,共享高校人才资源、科研设施及成果资源,保障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源头供给,推动产业创新转型。 
  金融是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活水”。在打造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一个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科技金融体系正在我省形成:通过发起设立微种子(众筹)基金、众创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方式,支持最早期的项目和团队孵化;依托科技种子计划专项,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创业起步提供支持;配套微种子(众筹)基金,以领投方式引导项目进行众筹;围绕军民融合、院所(高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设立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据统计,2017年我省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资金总额达5.592亿元,批准设立12只子基金。各只子基金总计新投入7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投资金额11.94亿元,投资企业整体估值超过270亿元。 
  产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技术供给。2017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我省制定了省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论证启动“资源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空天动力”“智能制造”“精准医学”“绿色果业”等5个重大专项实施方案,提升支柱产业创新水平;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启动量子联合实验室建设,膜分离重点实验室和膜技术研究院揭牌运行。 
  与此同时,着眼新一轮技术革命趋势,我省在5G通信、虚拟现实、石墨烯、无人机等领域超前部署,启动了石墨烯、量子通信、自旋磁存储等前沿技术研发,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贡献更多陕西力量。 
 
 C 激发新活力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攻克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域11大核心技术,自主开发并批量生产了10大系列百余款产品,拥有专利近200项,成为高端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市场的领头羊。 
  炬光科技是我省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的典范。创新要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围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我省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为了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我省围绕“互联网+”战略开展企业技术难题竞标、揭榜比拼等“研发众包”模式探索,引导科技人员、高校、科研院所承接企业的项目委托和难题招标;发挥科技计划引导作用,推动人才、平台、项目、成果、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为了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我省大力支持规模工业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联合企业设立需求导向的研发基金,推动需求导向研发与自由探索科研相衔接。同时,我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在科研项目、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2017年,在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推动下,“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全链条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2万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百家。 
  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也进一步加强。去年10月,陕西博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纯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融资200万元,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解了燃眉之急。博尔能源能够顺利获得这笔贷款,得益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的建立。公司总经理杨明辉介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效解决了他们这种轻资产科技企业贷款抵押物中实物不足的问题。这笔资金,已经及时投入到企业进一步的研发及市场拓展中。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创新成果运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据省知识产权局统计显示,我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快速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我省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数327件,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69.4%;质押总金额17.45亿元,同比增长81.2%;涉及专利575件,同比增长58.0%;质押贷款惠及企业255家,同比增长51.8%,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原链接:点击前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