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2证券时报: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硬科技需转化为经济驱动力

  证券时报记者 曹桢

  近年来,西安市提出了“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口号,硬科技成为古城的一张名片。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正是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未来的产业升级,要大量依靠“硬科技”所提供的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中科创星及其旗下的天使投资机构已经成功孵化了230多家高科技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都获得了良好的成长和效益。

  将科研变成护城河

  2012年有一天,米磊的女儿生病打点滴,护士却半天找不到血管,连扎4针都以失败告终,目睹女儿受苦的情形,他很是心疼。作为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又是光学博士,米磊当即产生了可以用光学技术来解决“扎针难”问题的想法。

  经过8个月左右的研发期,米磊与所里的孵化企业中科微光联合研发出了“扎针神器”——血管成像仪。这款产品可同时识别血管位置和深度,只要将手臂置于血管成像仪下方,打开开关,就能清晰照出血管,有效解决了老人和小孩等特殊群体的扎针难问题。

  在米磊眼里,技术手段很多已经成熟,关键如何将其组装成一个商品,让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能够为人所用。这一次他找到了“合拍”的合伙人,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及完善的商业模式。目前血管成像仪已被200多家医院采购,签订了国外的多个地区代理商,每年有几千万的收益。现在,这款产品被应用到国内各大医院,并远销南美、中东等海外市场。

  原本是为了解决自己孩子打针问题的想法,经过实验室里科研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最后为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改变。这件事情给了米磊极大启发:如果科研院所里的更多技术,都能被改造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未来必将解决更多人类生活的痛点,创造出更多社会效益来。

  基于此,米磊更加坚定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的信心。他认识到,科研人员要想创业成功,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企业独有的商业模式。而对于研发人员来说,长年钻研的科研成果就是创业最好的护城河和壁垒。

  孵化科技型企业

  2013年,西光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了中科创星科技企业孵化器,次年即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米磊在其中担任创始合伙人职务。通过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的深度融合,中科创星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形成了 “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生态雨林,能够为“硬科技”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创业孵化服务。

  目前,西安拥有590多所科研院所,64所普通高校。近50万人的专业科学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占比全国第一,众多国际大公司的研发部门也都落户西安。但由于西安市场经济氛围不足,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率较低,很多产品只存在于实验室,不能有效的投入市场量产。科研院所多年研究积攒的生产力没有得到解放,这也是整个西安“追赶超越”的破局之难。

  米磊所在的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团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创业初期是艰难的,科研思维和产业化思维的碰撞,让米磊深知突围之难,实验室里的评价体系并不适用于产业化。在中科创星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有一个被投资方看好的团队在研发上一直处于行业前沿,但在产品量产的过程,却遇到了质量不能把控,规模化生产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团队饱受困扰。直到团队转变思路,研发成果更贴近市场需求,逐渐转化为用户思维,产业化之路才开始迈上快车道。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参观,这是光机所建所50年来第一位到访的国家最高领导人。米磊作为陪同人员为总书记介绍中科创星孵化的多家硬科技产品,其中包括他亲自参与研发的血管成像仪。在考察现场,习总书记还饶有兴致地把手伸到血管成像仪底下体验。习总书记参观后说:“看了西安光机所之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有了依据。”

  为了解决中国企业缺“芯”之痛,中科创星联合西安光机所、地方政府、高校、院所及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家光电子集成专业化众创空间——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致力于实现技术、市场、资本、产业的紧密结合,一站式解决光电子集成芯片初创企业的难题。 截至目前,陕西先导院已经累计投资孵化了30多个国内外高端芯片创业团队,入驻企业23家,储备项目300多个,成功突破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科创星利用光机所的研究优势围绕“光电产业”和“军民融合”两大投资重点,采取“小规模起步,边募边投”的原则,目前已经孵化出硬科技企业230多家。

  把硬科技

  转化为经济驱动力

  米磊是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在当时,他正在西安光机所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日常的成果转化实务中,他觉察到“中国未来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必须要走向创新红利,必须要释放科研的生产力”。另外,他也在思考如何通过营造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去给大众来做一个普及,引导这种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硬科技”这个概念,期待通过这个概念能够唤醒广大的社会群体对科技的关心,让大家认识到科技能够真正推动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变革,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米磊说,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这些技术,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属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是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如今,“硬科技”理念已得到了创投圈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中科创星的投资孵化模式也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全球第一个“硬科技小镇”也已经建设封顶。2017年,中科创星获得了央视《科技盛典》年度科技创新团队的荣誉。同年,中科创星策划举办了首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助力西安打造成为“全球硬科技之都”。

  中国的科研投入每年有1.4万亿,居全球第二,再过10年,这一投入就会达到全球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于转化率。米磊指出,“目前,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为25%,我们只有5%。我们的科研人员的数量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所以说只需要把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就可以超过美国。”

  “科研成果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米磊说,国内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大量科研人员还被紧紧束缚在实验室里,“科研”到“市场”之间还存在很大阻隔,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愿景任重道远。

  米磊说,希望中科创星的这些努力和探索,能为整个国家科研体系的变革,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提升,为实现科技强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也呼吁把更多社会资本和成功社会经验、管理经验用来帮助科学家们创业,这才是社会和个人双赢。

 

 

原链接:点击前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