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4月15日,在历经156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洗礼和考验,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凯旋回国。目前,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仅留下包括我所王博等36名越冬队员仍然坚守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他们即将开始漫长的极夜生活,并在随后的一年按既定计划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考察项目的观测、研究以及后勤保障工作。以下为新华网特派记者张建松随南极考察队回国前所做的报道(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
我国南极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站上设有气象站、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大气本地观测室等,越冬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地震、大气等多项内容。
3月11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就要踏上回国之旅了,但是还要留下一些队员在南极越冬。3月9日这一天,在中山站餐厅,魏文良领队召集所有越冬队员开了离别前的最后一次会,主要是要求越冬队员激情不减,建设一支和谐团队,快乐越冬,圆满完成任务,而不要“猫冬”。会场的气氛较为凝重。开完会,临时党委成员与19名越冬队员握手拥抱,一一告别。
今天,在正式的告别场面上,许多越冬队员都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伤感,但我知道,在他们心里,其实有着太多的依依不舍。“每次度夏队员撤走的时候,我们越冬队员都有好几天吃不下饭,要很长一段时间心里才能缓过来,”今年已经第三次在南极越冬的徐霞兴站长说,“在孤独而又寒冷的南极越冬,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的心态,要有勇敢面对、同舟共济、以苦为乐、和谐相处、共同享受越冬生活的良好心态。”
与以往相比,本次越冬队的一大特点是年轻队员多。例如来自武汉大学的张辛、中科院测地所的牛晓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符志坚、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王博,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其中张辛、王博都还在读研究生。加强学习,是许多越冬考察队员都不约而同谈到的一个话题。武汉大学的张辛准备学习法语,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殷长山计划学习电脑和英语;物理电子专业的王博除了计划做好越冬期间的极光观测外,还带了两大箱书和超过30G的电子资料,“我相信在南极越一年冬,一定会对南极的各种科学观测仪器有深入了解,对自己专业是一个巨大的提升。”他说。
在这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在对自己事业的执著追求中,我深信中山站19名队友的越冬生活一定会过得充实而快乐!(综合处提供)
我国南极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站上设有气象站、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大气本地观测室等,越冬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地震、大气等多项内容。
3月11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就要踏上回国之旅了,但是还要留下一些队员在南极越冬。3月9日这一天,在中山站餐厅,魏文良领队召集所有越冬队员开了离别前的最后一次会,主要是要求越冬队员激情不减,建设一支和谐团队,快乐越冬,圆满完成任务,而不要“猫冬”。会场的气氛较为凝重。开完会,临时党委成员与19名越冬队员握手拥抱,一一告别。
今天,在正式的告别场面上,许多越冬队员都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伤感,但我知道,在他们心里,其实有着太多的依依不舍。“每次度夏队员撤走的时候,我们越冬队员都有好几天吃不下饭,要很长一段时间心里才能缓过来,”今年已经第三次在南极越冬的徐霞兴站长说,“在孤独而又寒冷的南极越冬,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的心态,要有勇敢面对、同舟共济、以苦为乐、和谐相处、共同享受越冬生活的良好心态。”
与以往相比,本次越冬队的一大特点是年轻队员多。例如来自武汉大学的张辛、中科院测地所的牛晓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符志坚、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王博,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其中张辛、王博都还在读研究生。加强学习,是许多越冬考察队员都不约而同谈到的一个话题。武汉大学的张辛准备学习法语,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殷长山计划学习电脑和英语;物理电子专业的王博除了计划做好越冬期间的极光观测外,还带了两大箱书和超过30G的电子资料,“我相信在南极越一年冬,一定会对南极的各种科学观测仪器有深入了解,对自己专业是一个巨大的提升。”他说。
在这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在对自己事业的执著追求中,我深信中山站19名队友的越冬生活一定会过得充实而快乐!(综合处提供)
我所王博同志在南极
我国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