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岁华诞。在举国上下欢度国庆的喜庆氛围中,西安光机所的职工、研究生们也在用多种形式抒发对祖国的真挚情感,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奋战在科研一线抢抓进度、狠抓落实或许是最特别的表达方式,这其中有一支特别的队伍,此时此刻,他们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遥祝祖国繁荣昌盛,他们就是AIMS太阳望远镜项目冷湖外场装调团队。
AIMS太阳望远镜项目是国际上第一台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设备,也是我国首台最大口径的离轴光学地基太阳望远镜。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等三家单位共同承担。2022年4月7日上午,项目设备从陕西蒲城发车,由课题组、工艺中心、装校中心、检测中心组成的装调团队出征冷湖,正式开启了项目在青海冷湖观测基地的最终安装调试工作。
望远镜的台址位于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冷湖镇赛什腾山上,那里高寒、低氧、昼夜温差15℃左右,时常伴有雪、沙尘等极端天气,因缺乏高原生活经验,团队人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头痛、呕吐等高反症状。居住地是冷湖的“火星小镇”,距离台址近百公里,因当地开山修路,为了保证每日工作进度,团队成员必须凌晨五点半出发,晚上20点后才能下山返回。加之随机出现的道路塌方,散发的疫情,这一切都为任务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西安光机所一甲子发展之路,西光精神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它证明一代代西光人是敢于挑战、敢于碰硬的。冷湖外场装调团队成员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没有一句怨言,只有迎难而上。自4月7日至今,累计外场工作长达6个多月,大家放弃了年假、中秋和国庆假期,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西光精神,让党旗和队旗高高飘扬在赛什腾山上。
出征时,研究所领导再三叮嘱:外场工作条件艰苦,人员和产品安全应该放在首位,工作和生活要协调好、保障好。所以,现场总指挥付兴和徐崧博同志充分研判现有条件,科学组织、精心施工,认真策划集成调试流程,积极协调国台、冷湖开发区和台址施工方等各方资源,力保节点任务、产品质量,早日为国台交付出合格产品。徐崧博的宝宝出生之时,他还在冷湖现场坚持指挥。
董荣光同志是望远镜的机械设计师,重点负责了产品的打包转运、卸车归置、机装问题分析等,甚至在母亲重病住院的前一晚还在冷湖现场组织吊装工作。
温占雨、安晓联同志,年龄已逾60,但他们从来不以年龄要优待,始终坚持和年轻同志一道“早出晚归”。在具体工作中以“老师傅”的姿态不仅为年轻同志做表率,也积极传授宝贵经验,将研究所传帮带的优秀传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事机械装配的苏博文、胡正刚同志,从4月7日坚持到8月25日返回西安,经历了严寒、酷热、沙尘和暴雨,圆满完成了产品转运押送、冷湖卸车、转台装配调试等具体工作,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需要干什么事我们都听组织安排”。
鄂可伟、万伟、宋琦、王鹏、雷昱几位同志,接到前往冷湖的组织安排后,主动靠前,积极为自己负责工作做好筹备。王鹏、宋琦第一天上山就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痛嗜睡,下山后宋琦流了鼻血,王鹏则恶心呕吐,现场指挥希望王鹏能休息一天,但他坚决地说“休息一晚,明日照常上山”!
耿志军同志是团队的“大管家”,卫生、伙食、住宿、理发等保障服务都要依靠他,他也是在冷湖停留时间最长的。为保证团队凌晨五点半准时出发,他4点半就要起床准备早餐和上山后的午餐,团队下山后晚上9、10点回来,也能吃到耿师傅准备的热乎乎的饭菜。就这样日复一日,他坚持了5个多月。
感人的事迹,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在现场的人都有闪光点。也正是这些闪光点的汇聚形成了一束攻坚克难的耀眼光芒。
此刻的西安温度宜人,可赛什腾山上已接近零度,因设备条件限制附近不能有大功率热源,队员们只能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这并没有影响团队成员们心中踏实干“国家事”,努力为国家天文观测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的工作热情。目前装调任务已进入后半段接近收尾,我们期待他们的辛苦付出早日结出果实,也期待他们早日凯旋!
这支团队的事迹,是在研究所党建引领科研的政治引领下、在研究所 “集中力量大事”新的科研组织模式运行下不断涌现的突击队、先锋队的一分子。面向“两加快一努力”“四个国家”的要求,西光人始终以积极的风貌在追光逐梦路上前进。
最后,送上一段视频,这是团队成员利用下山之后的时间,精心制作的,展示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日常,也表达出对祖国、对研究所的美好祝福。(工艺中心 供稿)